“穿越”四百年 探寻“梨园守望者”的笑与泪
中共慈利县委宣传部学汉剧侧记
- 张家界新闻网 2023-07-10 14:52:07 庹星 阅读:
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湖南慈利县委宣传部机关党员将传统戏曲和情景表演相结合,演绎了一台本土汉剧《旭日东升耀乾坤》,以实际行动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锣鼓喧天——传喜讯,红旗——飘扬——振人心!”激昂有力的音乐响起,俊美风光的状元郎,赤胆忠心的丞相,慈眉善目的老旦,大义凛然的黑脸包公……一众角色惊艳亮相。
慈利汉戏是湖南的地方大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万历年间,别具一格,富有地方特色,2021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2月,慈利县瑞凝演艺传播有限公司建立慈利县汉戏传承保护中心,力抓慈利汉戏的保护传承。
戏曲人如何追梦?戏服有怎样的华彩?党员们“穿越”四百年,在传承中找寻答案。
汉剧初体验
学戏伊始,大家带着轻松、好奇、愉悦的心情,走进慈利县瑞凝演艺传播有限公司的排练厅。一进门,就被五花八门的道具、色彩艳丽的戏服深深吸引,可还没来得及细细把玩一番,老师就给大家来了个“下马威”。
“丁字步站好,平视前方,手抬起来,兰花指摆好……”开始练习,老师讲解完“手、眼、身、法、步”五大基本功,边演示动作边示意我们照做。大家依葫芦画样,摆好自认为还算优美的姿势。
“肚子缩进去,大拇指贴在中指根部,指尖用力,翘起来!右膝盖绷直,不要晃!”“手腕向两边抛,打开再提起来,收回来的时候手保持兰花指。”老师挨个检查,纠正动作。
才站定数十秒,小腿肚子开始发酸,豆大的汗珠从发尖滴落。简单的入门动作竟有这么多“名堂”,大家不禁面面相觑——唉,看来这戏不好演!单是“转手腕”“叉腰”“耍花枪”等基础动作,都得练好几天,更别提难一点的动作,表情、眼神、手势、身姿,都要配合得恰到好处,要重复练上几十、上百次,出了排练厅,个个腰酸背痛。
学腔调、走台步、演戏曲,异彩纷呈的“唱念做打”、韵律十足的音乐鼓点,经过反复打磨,一动一静、一唱一和才渐入佳境。学戏过程中,随着深度延伸,难度系数会逐步加大,缺乏耐性往往很难坚持下去。果然是“一板一眼皆艺术,一招一式见功夫”。
光鲜的背后
气宇轩昂的扮相,眉眼流转的神态,舞台上的汉剧角色充满魅力,让人心生向往。
进了剧团才知道,演出中的每一件首饰,戏服的每一道折痕,摆放折叠都有讲究。每一出戏中的角色,应穿哪件戏服、作何配饰,剧情跌宕到了哪儿又要改装,甚至哪场戏哪个手帕该是什么颜色,都不能将就。戏服换早了不行,会弄脏,换上戏服就少坐,会打皱。规矩可真不少!
最令人期待的是带妆拍摄日。一大早,“演员”们开始“换装变妆”。打底、上红、画眉眼,一勾一抹,一涂一画,看着漂亮的“戏剧脸”初现,大家都兴奋不已,迫切想要穿戴齐整,化妆师却迟迟不肯完成头部装束,直言怕我们受不了。大家不以为意,并没想到极痛苦的事在后头。
戏曲演员特别讲究眼神功夫,头勒得漂亮,演员上了台,眼睛特别有神。勒头是个技术活,先放网子,再拎起两根带子卡住演员眉梢,双手交叉用力一提,然后沿脑袋缠绕,吊起眼梢和眉梢。勒的时候还要多加几把劲,防止头饰滑脱“掭头”。不仅拉扯得“面部狰狞”,还瞬间像戴上“紧箍”,几分钟就开始感到头晕目眩。
等到层层叠叠的戏服穿戴完毕,已像身负十斤重担,轻易动弹不得。虽说样子俊美,过了一把“戏曲瘾”,但才做几个动作,头顶就像有千针扎,疼痛不已,又碍于拆戴实在太麻烦,只好硬着头皮撑住,大家个个叫苦不迭,全然没有了先前的兴奋劲儿,直摇头感叹戏剧演员不容易!几小时拍摄,大脑神经和穴道持续受到压迫,供血严重不足,有同事甚至四肢发麻、恶心呕吐。那体验,时过多日回想起来依然浑身发怵,简直难以言表。
而我们所体验的痛苦,还只是其中一种,当我们追问着想进一步探究,“冬披轻纱,夏穿厚袄,风餐露宿,四处奔波”——汉剧演员钟喻红笑着说了这样四个词语。
深切的体会
水袖挥动、霓裳翻飞、美目流盼、无限风情……角色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蕴含着信念与坚持。现代戏虽避开了类似于古装戏程式化动作,但如何演“活”人物,于专业演员而言都极具挑战,对于我们“戏剧新手”来说就更是困难重重。
要想真正扮演好一个角色,得先成为角色。用心琢磨戏曲唱腔、招式动作,全靠一遍遍重复再重复,未免枯燥,想中途放弃的念头常常闪过。剧团里,却有一群身影数十年如一日坚守。
为练好眼神、控制表情,钟辉时常站在十字街远望羊角山,一站就是几小时。身体条件并不算优越的他曾每天比别人多练功三个小时,只为不辜负老师叮嘱的那句“为人民服务”。
11岁就开始学习汉戏的科班演员田曼漫回忆,小时候学戏特别苦,“老虎凳”简直是童年噩梦,每天晚上躲在被子里哭。但是传统艺术有值得人喜欢的地方,现在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汉剧传承下去。
作为本土的古老剧种之一,汉剧已有近四百年历史,但随着老艺人谢世,许多剧目和传统技艺正在失传,亟待保护。缺乏资金、人才断层……虽面临种种困难,传承者兰辉依然坚定——“这一行干了几十年,穿上了戏服就舍不得脱掉,传承文化,我们会不断创新形式,将汉剧之花真正地‘种’进未来,不断擦亮慈利汉剧这一文化名片。”
对文化发自内心热爱,对传统矢志不渝坚守,学习汉剧期间,这群“梨园守望者”深深打动着我们。一台剧,也是一种传承,大家铆足了劲儿练习,从晨曦到深宵,从琵琶洲到大峡谷玻璃桥、渔浦书院,将传统文化带进景区,带到家乡各处。这次特别、特殊的体验,让我们切身感受到汉剧的行当之美、妆容之美、华服之美、声韵之美,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每个动作都不容易,每个角色都有灵魂。”
“化妆成老旦时,曾经遥不可及的角色呈现在镜中,那一刻自己与角色重合,悲喜相通。”
“体会到了聚光灯下的自豪,更感受到戏剧人的艰辛与不易。表演是一种形式,真正的传承还要经受住各种考验,传承者们真的很不容易。”
在欣赏中“入耳”,在体验中“入脑”,在参与中“入心”,从“知戏”“懂戏”到“爱戏”,大家心中种下了饱满的戏曲种子,收获了新的力量,也将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