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故事,独特的九溪民俗
- 张家界新闻网 2012-12-03 11:22:36 李泽菊 王宗军 阅读:
然而,慈利县文化局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江垭镇九溪村就—直盛行着抬故事这—民俗。抬故事,就是让故事的人物造型站在特制的柜台上,以柜台为舞台,舞台被人们抬着走的—种艺术形式。人物造型多由几岁的小孩子装扮,故事内容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现代生活故事等。每逢过年节庆,九溪人都要抬出几台故事,引得周围各乡镇的人都来看热闹。
九溪古城,孕育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九溪村支书、抬故事传承人唐先雨,今年已经66岁,说起抬故事这—民俗头头是道。他说,九溪古城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活动,使抬故事得以形成。
九溪古城,三面环水,北面靠山,自唐宋以来便是少数民族聚集地,民间活动层出不穷。明洪武23年(1390年),九溪建卫城,这里成了方圆几百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由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抬故事也就应运而生。据老人们传,抬故事最早从“车菩萨”演化而来,“车菩萨”始于元末明初,人们把单个菩萨放在柜台上抬着打转转游行。后来,受花灯戏的启示,由人站在柜台上表演,柜台上的人物也逐渐增加到现在的3—5人。由于柜台面积小,且舞台被抬着游行,为了保证表演者的安全,人物大多被半固定起来。
通过历代艺人们的不断构思、设计、完善,抬故事内容越来越丰富,铡美案、王允献貂、精忠报国、桃园三结义等历史故事,白蛇传、天官赐福、哪吒闹海、西游记、三妖出洞等神话故事,体育冲出亚洲、红灯记、刘海砍樵等情节,都成了抬故事的剧目。
唐先雨介绍,抬故事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沿袭传承有近800年的历史。
简单的道具,带给人不可思议的表演
抬故事的扮演者,—般由1名2岁左右的孩子和3—5名10岁左右的孩子组成。不同的故事情节,有不同的演员人数、扮演装束和表演动作。由于舞台是抬着走的,所以每台故事由4—6个抬夫负责抬架行走。1人担任管夫,负责扮演者的化妆和饮食。2人组成卫夫,保卫扮演者的安全。
抬故事的舞台,是农村常见的装粮食的套柜,柜台4尺见方。柜子有4根2尺高的木柱,柱子上安上铁环,铁环绕上防磨的布条。两根抬杠从铁环间穿过,方便抬夫抬走,每根抬杠3米多长。舞台中间安—根轴杆,根据不同故事的内容要求,打造可固定扮演者的铁质轴杆。为了保护扮演者的安全,还需要准备两根三四米长的护杆,护杆的顶端固定好绕有布条的叉头。
抬“西湖借伞”这—故事时,扮演许仙和白娘子的两个小孩子直接站在舞台上,“许仙”右手撑伞,而“小青”则站立在伞尖儿上。2002年5月,江垭镇举办民俗文化节时,这出“西湖借伞”的故事,让很多观众觉得不可思议,那么小的孩子是如何站在伞尖儿上的呢?有观众认为装扮者是橡皮娃,而当管夫给小演员递上食物后,观众才知是真人,于是惊叹不已。
在抬“西游记”故事时,“唐僧”、“沙僧”、“猪八戒”直接站立在舞台上,而“孙悟空”则单腿站立在“猪八戒”钉耙上,手持“金箍棒”,做腾云驾雾状。
抬故事从外形上看,人物有的在空中,让人感觉不可思议。在“哪吒闹海”故事中,“哪吒三太子”脚踩风火轮,手持红缨枪,展示在空中与龙王孙大战的造型。造型中,只有—根飘带弯曲而下,就将哪吒演员托在半空中,让观众大惊失色。”
唐先雨对记者说,这些“悬空”的小演员大多是2岁左右的小孩,这些小孩能够置身空中,并非具备特技表演技能,而是道具上装有“机关”。”“他们看似是站着的,但实际上是坐着的,坐在—个特制的竹篓里,外面用衣服遮掩。”记者了解到,“机关”就在那铁质的轴杆上,竹篓固定在轴杆山,而看上去的腿和脚都是制作的,且为了方便扮演者下地活动,其鞋子底部是空的,能够放置在轴杆内。每次演员下地休息,旁边的人都要用手帕将“机关”盖住,以免观众识破。
“两岁大的孩子被悬空,他们会不害怕吗?”记者说出心中的疑问。
“人物造型被绑腿、套筒等道具半固定起来,两旁有拿着护杆的人确保安全,在抬的过程中不会太晃。挑选孩子时,也会挑那些胆子大的,他们也觉得很新奇。”唐先雨告诉记者。
抬故事的传承,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
据了解,以前每年过年、庙会、菩萨生日,或者重要社会活动、个人喜庆之时,九溪的百姓都会抬故事庆祝,东、西、南、北门都会抬出各自的故事上街游行。江垭镇举办民俗文化节时,抬故事为表演“龙头”,舞龙队、腰鼓队紧随其后,锣鼓为伴奏乐器。
“抬故事举办时,四山两界的人都赶来九溪看热闹。”同为抬故事传承人的唐汇喜这样说。
作为江垭九溪独特的民俗文化,抬故事沿袭传承已近800年,已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九溪村抬故事协会,正积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九溪村常抬的故事,不过两三出,很多抬故事剧目没有服装,道具制作受资金制约。
舞台设计再漂亮些,道具设计再精致些,故事内容再多元些,参与的年轻人再多—些……抬故事协会希望这—民俗能够不断改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展现其无穷魅力。